关于专业度的思考

Ghostzhang 发表于

一直以来,在团队中都经常强调要关注 效率质量 的提升,但是近两年会渐渐发现,就算很努力把效率提升了,像制定规范,制定模板,自动化工具建设等等,需求方却并不一定会买单,如果能更快就好了;质量?当所有人都在催进度,打着用户体验的旗子做着 “放大加粗” 的事,并用一次次的“新高”恶心你的时候,有时真会怀疑自己的审美。呃~看来负能量有点多,一不留神就抱怨了。

说回主题,效率和质量的确是日常工作中很需要关注和改善的方向,像什么什么工具啦、什么什么系统啦之类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也许你团队的自研项目里就有这个。这两年带了团队,做了几次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渐渐会发现效率和质量对满意度的提升并不是很明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在想,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因素在这里面发挥着作用,但现在没发现呢?

这两年也办了不少的证,跑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办事处、办证厅。在深圳办证相对于其他地方应该还算是比较方便的,特别这两年互联网的接入,很多信息可以在网上查到,可以网上预约,甚至在网上填写资料,去到之后凭身份证打印签名即可,效率提高了不少。嗯,这是接触过不同地区办证的同学才可能会有的感受,如果只是接触过深圳地区的同学呢?如果多次需要办证,这种感受还会明显吗?显然,虽然流程短了,效率提升了,但还是需要早上6点多去排队,不然根本就轮不到你;还是会遇到资料不全,需要回去重新准备的而白跑的情况。在《服务质量从办证谈起》已经吐过槽了。既然重构也是定位在一个服务支持的岗位,那么在与服务相关的意识与技能是不是也应该包含到工作技能树里呢?我们常说的效率与质量,可以说是直接与专业技术相关,算是硬技能,如果硬技能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那其它的因素可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但事实上很多的团队并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或者说再高水平的团队,也终会有新人。每个团队都会有自己的硬技能,在硬碰硬之间,还是需要一些软技能来做为缓冲的。

无意间看到了《寿司之神》,被深深的触动了。看起来就是饭跟肉放一起的寿司,竟能做到如此的境界。跟《舌尖上的中国》里丰富的美食相比起来,寿司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食物了, 二郎却一做就是75年(2012年上映),单是这份对职业的热爱,就十分让人敬佩。在二郎身上看到了专业职人的特点——热情、专注、坚持、高要求。也带给了我一些思考,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到不简单,这也许就是专业度上的差别吧。看完会有一种我也要这样的冲动,不过回头一想,明显是不现实的,那从中有什么能学习的呢?而不是感动完就完了。

首先会问的是“我的这份职业是否能做一辈子?”,也许二郎一开始也不知道他会做一辈子,只是单纯的喜欢,想要做到最好,于是就一直做下来了。显然,重构从出现至今,远还没到一辈子的时间,谁也不知道它能存在多久,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呢?谁也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难道就不活了?不,而且要追求更好的活着。所以问这个问题意义就不那么大了,能不能做一辈子,重点在于你能不能坚持。

坚持也就意味着会面对很多的困难,在困境中才有所谓的坚持。于是,如何面对困难,并让自己走出困境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个人觉得有两点是很重要的:第一是定位,第二是价值。

定位
确定当前自己(团队)在团队(公司、行业)所处的位置,及所掌握的资源,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价值
当前自己(团队)所存在的价值,能做什么,最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保持。

说回专业度,很多的工作已经都有人做了,已经越来越少会有创造出一个新工作的机会了,衣食住行。同样的工作,如何做到比别人更赚钱,这是80%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跟以前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不同,竟争无可避免,所以谁做得更好、更优质无疑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个人的专业度,二郎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了,热情、专注、坚持、高要求。这里还想提到的一个是团队的专业度,除了解决核心的问题,一些“软技能”也会很好的提升客户的体验,赢得一些口碑。比如“海底捞”,口味、质量其实只能算是中等稍好,但比其它商家最大的不同是海底捞的服务,从你进门那一刻开始,就能体验到的无微不至。而这些不是其中的个别服务员才有的行为,而是整个团队共同的行为。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