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近期整理的一些内容
由 Ghostzhang 发表于 更新于
早两年因为眼睛的问题,顺便去了解了下『人因工程』,结合人类眼睛的生物特点,推导了关于界面内容宽度的规范(《页面内容最大宽度推导》)。之后又在知乎上看到了『视觉系统』的文章,从生物学的角度拆解了人类的视觉系统,也蛮有意思的,只是毕竟不太了解这一领域,一知半解,学了点皮毛。
这些研究也解释了心理学的一些现象的产生,正是由于生理上的这些特点所导致。特别是跟视觉相关的现象,像格式塔的设计原则。不过作者大大没有更新了,还没涉及到记忆相关的内容,不过这部分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比如多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认知与设计》、《设计心理学》等内容。
学习交互体验也有四年多了,回想这段时间,从一开始对那些设计原则感到有意思,到去了解各种心理学的现象,在各种教程、文章、书中了解到的内容,很是繁杂,单独看都觉得有道理,但当把这些信息放在一起时,就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罗马在哪却没人说得清楚。后来想通了,所有文章、书都是作者观点的输出,相关的案例都是先有结论再找案例去做支持,所以每个案例都能解释作者的观点,但当我们要应用到项目中时,硬套理论就会很生硬,毕竟实际场景下是要针对问题找解决方案,而不像文章那种给观点找案例的方式。
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同一个案例中,往往只会涉及到一小部分作者的理论内容,只讲一个案例是无法把作者观点讲完整的,于是只能拼案例。所以这对于学习者来说,就必须能反向思考,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提炼出某些理论的特征,再去代入应用的理论来做验证。
因此,实际场景中,正好是跟学习反过来的,是把多个理论结合应用于一个案例之中。这也就需要我们尽可能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不然应用时必定会出现没有理论支持的场景。
基于这个原因,我也对接触过的大多数理论做了整理,希望能理清思路。
结果比较让人意外,很多理论都是几十年前的经验,至今仍未过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同时心情也很复杂,国内设计相关的理论发展真是远远不及。
不难看出,后面出现的理论会受之前的理论影响,并进一步完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内容相似度很高,但又有些许差异,除了作者自身的理解之外,还可能因为理论自身的阶段。像可用性的原则,在我们熟知的尼尔森可用性十原则之前,还出现过好几个版本,内容都很相似。
另外的一个发现就是早期的交互设计相关理论的提出者,都有计算机、心理学或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背景,所以谁说开发就做不好设计?在各种软件系统开发的书籍中也不难找到需求分析、界面设计的内容,交互设计本就是软件开发中的一环,只不过到了互联网时代,快速迭代的需要做了分工,这部分工作被分了出来,并由与界面更相关的设计师角色来承接。